□羅強房屋出租 劉婧 劉燕藍
  筠連縣塘壩鄉是川滇交界的一個山區小鎮,當地的舞獅與眾不同——和《西游記》相聯繫。這個被稱作“高桿獅子京站美食”的舞獅,由孫猴子表演為主,沙和尚與獅子對舞為輔,是塘壩鄉舞獅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
  日搜尋行銷前,筆者慕名來到塘壩鄉川豐村,探尋高桿獅子所蘊藏的文化底蘊。
  10米高花店臺“孫猴子”翻筋斗
  在川豐村的一戶農家院壩里,年約六旬的高桿獅子第五代傳承人李成全帶著他的幾個徒弟正在操練:站在桿頂的“孫猴子”把設計裝潢5個彩圈同時握在了腰間,突然間他兩腳一松,從桿頂一縱而下,眼看就要倒栽落地的一瞬間,最後一個圈驚險地把他橫掛在了半空中。“這叫倒掛鑽圈,是高桿獅子所有動作中難度最大的,在毫無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從7米高左右的木桿頭上頭朝地一躍而下,其危險繫數可想而知。”李成全說。
  塘壩鄉高桿獅子,角色除有“獅子”外,還有“孫猴子”、“沙和尚”等,特有的表演器具有:一張大方桌(最高的墊台可達到9張高桌疊放),一張高腳板凳,一根一丈六尺八寸長的光滑楠竹(整個表演高臺,最高可超過10米),一張特製的板凳及橫木、連環彩圈。演出時,除獅子、沙和尚等在地面舞耍外,最吸引觀眾的是在高臺(桌上)及桿上的各種雜技表演,尤其是無任何防護措施的“孫猴子”在數丈高的楠竹上翻筋斗、鑽圈等高難動作,更是驚險、刺激。
  重拾行頭再組隊
  今年1月,央視在蜀南竹海錄製的《新年七天樂——幸福宜賓樂》節目中,李成全等人表演的高桿獅子成為亮點之一。這更堅定了李成全重整旗鼓的決心。“上個世紀80年代是我們‘李家班’最輝煌的時候,那時,有時一天要表演三四場。”李成全回憶,當時筠連全縣的高桿獅子演出班子共有3個,而“李家班”一年的演出可達100餘場次。
  隨著廣播電視節目的日益豐富,筠連縣高桿獅子表演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1986年後,高桿獅子表演在筠連消失。此後近20年時間里,“李家班”成員紛紛外出務工。直到2005年冬,李成全回到家鄉,在塘壩鄉政府及鄉老體協的幫助下,召集以前的一些“班子”成員,重新收拾表演行頭,逐漸恢復了高桿獅子的表演。“我們這一代人都已經老了,有些耍不動了,現在,我們正在尋找傳承人,希望能將這個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李成全說,值得高興的是,他16歲的外孫前不久主動提出願意學習這項技藝,“他明年就從武校畢業回來,不論年齡還是身體素質都很符合‘孫猴子’這個角色。”  (原標題:高桿獅子將“西游記”搬上高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k44mkhzp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